English

“唐宋名篇”火爆背后

1999-02-21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杭程 我有话说

圣桑说,音乐始于词尽之处,当词不达意时,音乐可以传情。于是,当《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》将音乐和诗篇同时呈现在舞台之上并交相辉映之时,立即引发艺术界的震动,并成为相对冷清的北京演出市场中最令人震惊的火爆景观。

市场上的“久违”效应

《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》已演出了4场,北京音乐厅1100多个座位场场爆满,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审慎地出售50张站票,仍然供不应求。应该说,任何演出的火爆,都是社会文化背景、观众的文化口味与演出市场的契合而促就的,尤其是在严肃音乐和诗歌两个文化层面都不景气的情况下,这个“火爆”尤其引人注目。

从1996年《呼唤诗神音乐朗诵会》开创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演出方式开始,《在大海中永生》、《舒婷诗歌音乐朗诵会》到如今的《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》虽然在形式上也引来一些争议,但在票房上对北京音乐厅是一枝独秀。作为此台朗诵会的出品人钱程说:“音乐与诗的结合的形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,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层面,就是大众对高雅的严肃艺术的需求。应该说在北京春节文化当中,这台朗诵会是独特的。它的火爆就这么简单。”但简单的东西并不那么简单地被人们发现。严肃音乐从几年前的火爆到最近的降温,从唐宋诗词的寂寞甚至是遗忘,都不能说明市场没有需求。纯粹、唯美是音乐与诗词的契合点,是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焕发的一种魅力,在朗诵会中,我们会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——久违了。

中国新音乐意外收获

在市场上立足是成功的基础,也唯有演出的火爆才可能对音乐和诗歌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。王西麟、金湘、瞿小松、叶小纲、唐建平、莫凡等等一大批中国音乐家为唐宋诗词和朗诵者“度身定做”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。也可以这么说,在全年极少的中国作品音乐会的演出背景下,这么集中、这么轰动的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集体亮相,完全就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微缩。为此,2月19日,一批作曲家、音乐评论家聚集在一起对朗诵会上的曲目专门作了一次研讨。这次研讨,学术气氛非常浓厚,有赞扬、有批评,完全是建设性的。一些作品的创作者想去参加,均被婉拒,组织者怕办成一个表扬会。不过作曲家们也非常欣然和满意,并不因为是命题或配乐式创作而轻视这些作品。正如叶小纲所讲:“《将近酒》我只写了三天,但我很满意,我生命里原来就有这些东西,积累时间长了,不过是借李白的诗倾吐罢了”。

音乐和朗诵结合振动中国新音乐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成果,也许其意义还不止于此。

拯救诗歌拯救不了诗人

在1996年记者采访《呼唤诗神音乐朗诵会》时,就提出一个问题,那就是音乐是否能够拯救诗歌。2年多来,应该说诗坛仍然不值一提,《舒婷诗歌音乐朗诵会》也只是让人们知道舒婷的存在和她过去的辉煌。它透露出的一个信息是,诗歌是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形式而引人注目,然而“引人注目”只是诗歌发展的一个前提,而不是拯救诗歌的灵丹妙药。有人说:“音乐加诗歌的形式可以拯救诗歌,但拯救不了诗人。”从《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》来看,它唤起了人们重温我国风雅文化的怀古情思,因为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,我们拥有一批伟大的诗人。

要想让诗歌成为人人传诵的流行时代,除了人们用某种形式上的促进外,仍需诗人们自己努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